人家说的很清楚,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所以,这和佛祖回答的“心垢灭尽,净无瑕秽。”,难道……,有区别吗?
因此,真正要问的问题,其实是这个问题,到底什么善,而什么又恶,什么是万古长存的至高正道,而什么又是……,使人不明的……,魔道。
《中庸》真正所讲述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呢,自然也就可以引发人们的欲望。
喜欢金钱美女、名利富贵,人们就会去不断的追求;恼怒别人欺负自己,人们就会产生报复的念头;悲哀自己总是倒霉,人们或是从此彻底放纵,或是重新振作,然后努力的奋发图强;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便会心中非常快乐,然后小心翼翼的维持现在这种状况。
也就是说,其实情绪所引发的欲望,就是使人不断向前的巨大动力。
所以呢,欲望,是断不掉的,也根本就绝对是……,不能断的!
但是,欲望却是可以远离的,而喜、怒、哀、乐这几种情绪,也不是一直存在,它们也是有……,未发之时的。
未发情绪的那种寂静状态,儒家就叫做中。
而情绪产生了之后,却能够马上就寂静的中下来,懂得自己要有所节制,控制着欲望远离自己,这……,就叫作和。
因此,寂静的禅定状态,就是天下人的根本,始终都保持着“心垢灭尽,净无瑕秽”的状态,就是天下人的修行通达之道。
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很可惜,不是!
这不是什么修行的通达之道,也根本就没有什么修行的通达之道,如果心中有了道,有了修行的概念,那么,就已经是走错了……,十万八千里啦。
这只是一种勉强的,用文字所叙述的心得而已,天下所有的修行经典,也全部都是如此。
因此呢,只有自己思考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修行之道,那才可以再没有任何的问题,算是也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啦。
这事儿根本就没法儿说,而且说了也没啥用,就像《中庸》这本经典一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至诚!
但是,人家作者做到了至诚,却不代表读者也能做到至诚,这也就为什么,真正能够前知的人,自古以来……,都很少很少的原因。
如果过连至诚之道,都还是觉得很不理解,一头雾水的不明白到底该如何去做,才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前知之人。
那好,就再说一个很具体,也十分实在的方法好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就是为什么,卧龙先生很了不起,能够前知的根本原因,如果连这都觉得还是不具体,还是一头雾水的话,唉……,那就……,真是没招儿啦。
[一起品小说 请记住www.17pxs.com 手机版访问 m.17pxs.com 无弹窗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