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s.l</p>孩子之间的事情不过是个小插曲,年底将近,不管是远在四方异域的管事,还是近在咫尺的长安掌柜,除了实在赶不回来的,都在年底之前赶了回来!
今年姬松没在长安过年,而是回到了姬家庄子。
就连后面的元宵佳节他也提前请假不去了,这让批假的房玄龄有些纳闷,但看到皇帝的批红,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长安的事情交代完毕之后,姬松就带着姬泽,小猫,还有武媚这弟子,加上为姬氏任劳任怨半辈子老郑都回庄子上了。
老郑作为姬氏的大管家,知道一些家主的想法,但具体会怎么样他也不清楚!
但让他激动的是家主竟然也让他参加,并且还让自家大儿子也跟上,他这要是还不明白怎么回事,这半辈子算是白活了。
为姬氏服务这么些年,一是为了报答家主活命之恩,二则是希望自己子孙能上得姬氏这艘大船,为子孙后代谋福祉!
现在他的大儿已是姬氏漠北负责毛皮生意的管事,虽然没什么大的贡献,但为人兢兢业业,从来没出过什么大的纰漏。
女儿嫁给了一个书院的读书种子,前些年已经官至县令,最近听家主说女婿做得不错,要是不出意外,明年就要升迁了!
孙子外孙都在姬氏学堂读书,再大些再进书院也不是不可能!
姬氏从来不签什么卖身契之内的东西,之前的早就让人给烧了。
想来姬氏的人多了去了,还差你一个卖身契?
每年不说庄子上族人女儿们,就是满长安成的百姓都想将自家女儿送进府中,就是为了出嫁时有个好排面!
家里就那么几个主子,大少爷虽然脾气不好,但心肠不坏,从来没做过什么恶事;大娘子也从来不欺负下人;二少爷就是个闷葫芦,整日研究自己的东西,也不怎么出门,就是要了几个打下手的,平日里就没少打赏!
三少爷也才刚刚断奶,没什么说的。
只是听说二夫人和三夫人又怀孕了,这可是天大的喜事,自家这么大的家业,就应该多子多孙,现在还是人丁太过稀少了!
长安城的勋贵哪个不是儿子孙子满地跑?也就自家就这么几个人,这可不好,不然将来家业谁来继承?
家主叫自家大儿子的原因特也想到一些,这次不光是他,凡是这些人为家里做出大贡献的管事,掌柜,都被通知可以带上一子前来庄子,至于什么事家主没说,但不难想象,这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这些年他们这些管事,那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的?
咱家可不是那些勋贵世家的人,吃人不吐骨头!
凡是做到掌柜,管事的位置上的,谁没有一些份子?不说每年不菲的酬金和赏钱,就是每年的份子都能让他们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有人说既然这么有钱了,那还给别人打工干嘛?自己独立出去单干不好吗?
呵呵!
想法不错,但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世道?朝廷勋贵把持要紧产业,世家大族更是触角遍布大唐,你一个没靠山的人想要和他们抢钱?这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歪了!
不是没有人试过,但你猜结果怎么样?
不到半年时间,在姬氏赚的数千贯钱财就赔得底掉儿。这还不算,最后还倒欠太原王氏上千贯,最后要不是跪在家主大门前三天三夜,当时的侯爷心软将事情摆平了,不然最后非得家破人亡不可!
但再想要进入姬氏核心那时不可能了,要不是那人最后就是到了绝路也不曾出卖姬氏,侯爷能帮他?
有了前车之鉴,所有人都惊醒了,没有人在后面给你撑腰,你就算有万贯家财那也守不住,不知道被人怎么吃掉呢!
从此之后,家里一些有小心思的也熄了心思,只希望在姬氏的庇护下守住现在拥有的,要是有可能的话,让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庇护!
当朝廷传来与世同休的好畤侯爵位后,鬼知道他们当时是个什么心情!
这代表着什么,没人比他们清楚!
与世同休啊!只要大唐还在,那好畤侯的爵位就永远属于姬氏的,而附姬氏尾翼的他们,也同样能鸡犬升天,富贵无双!
至少两三百年还是没问题的,这比铁饭碗还铁饭碗,谁傻了才去脱离姬氏?
现在自己老了,也活不了多少年,是时候将儿子推出来了。
这此家主看样子也有这样的意思,姬氏分宗的消息早就传了出去,到时候让儿子跟着家里的主家去别的地方重新开始,未必不是个好出路!
自家儿子自己知道,是个老实人,但没什么天赋,做些萧规陈随的事情没问题,但守成有余开拓不足,想要进入姬氏核心是不可能了。
让他跟着二公子,三公子,或者家主弟子以及姬氏其他族人,也算是个不错的主意!
姬氏不光是家主这一脉,家主祖父同辈共有三个兄弟,家主祖父走得早,只留下家主父亲一个儿子,家主也没什么亲兄弟。
二房是二叔祖这一脉,虽然大儿、二儿走的早,但留下了孩子续香火,又有姬伯在。
三叔祖是三房,有儿子五人,以现在庄子主事人姬德为主,子孙数十人,算是家里人最多的一脉。
二房,三房此时已是开枝散叶,随着姬氏的扩张不断迁徙,留在庄子上的并不多!
这些人有着姬氏在后面,在家主的约束下都本本分分,从来不仗势欺人,就算有些混账,不用家主出面,二叔祖就亲自处理了,根本就轮不到家主出面。
他们有经商的,也有为官的,但更多的是教书育人!
也不知怎么回事,或许是姬氏骨子里就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基因,从家主开始,就不断地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上一辈人也就罢了,也没读过什么书,大部分都在庄子上。但和家主的同辈的人就不同了,他们从小就接受家主的教育,影响也最大。
明明有机会读书,但却死活不去,非要说什么,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在别家早就被打得半死了,成才了不为家中做贡献,却想着去教书?这脑子是怎么想的?
但让人意外的是,家主不但没有阻止,还大力支持!
为了此事,更是亲自求爷爷告奶奶,将他们安排到大唐各处,并且自掏腰包为他们安家落户,还出钱盖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