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栋也不知道是笑还是哭的,一边笑,眼泪一边不断的流出来。
张志栋也不是拿着不可改造的人,不然朱克臧也懒得整他了。
主要是看到他的名字,朱克臧就想起晚清的张之洞。
原本的张之洞是清流派,是反对洋务的!
所谓清流就是一群标榜气节、喜参劾贪官、对外多主战的翰林和御史。
这一点算是他们的优点。
缺点是不熟悉形势、言论高、不切实际。
在当时,人们认为张之洞是理想主义者,李鸿章是实用主义者。
两人时常隔空挥拳,却分不出胜负。
但是,自1881年外放成为山西巡抚开始,张之洞逐渐跳出清流派,而向洋务派靠拢。
看到张之洞的转变,李鸿章很得意,曾说了一段话,暗讽张之洞:“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尝有极力攻讦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
意思是,以前打嘴炮很厉害、攻击我最猛烈的那个人,坐到封疆大吏的位子,才知道干实事是最难的,现在这个人向我求教,虚心得像个小学生。
李鸿章以洋务前辈自居,以为自己吃定了张之洞。
事实却并非如此。
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
任内的作为,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根基。
其间,清法大战。
张之洞极力主战,全然不像李鸿章那样畏首畏尾。
他派使者携带急信和5万两饷银,去请老将冯子材出山。
而李鸿章却强烈反对起用冯子材,说他年老力衰,不堪大用。
结果,冯子材不负众望,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
主和派这时想见好就收。
李鸿章责令张之洞停战撤兵,“倘有违误,致生他变,唯该督是问。”
这使张之洞很恼火,但又拿他没办法。
自己的洋务实力远不如李鸿章,因而无力左右朝局。
张之洞暗下决心,一定要大办洋务,迎头赶上。
此时,清流派日渐凋零。
曾与张之洞齐名的张佩纶,打嘴炮可以,实干却不行,在清法战争中以福建水师的覆灭祭奠了他的名声。
只有张之洞,完成了从清流健将向洋务后起之秀的转型。
有趣的是,张之洞一生拥护鞑清,却无意间成了鞑清的掘墓人。
张之洞用公费送出去的留学东瀛的学生,成为了推翻鞑清的骨干。
他编练的湖北自强军,却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先进者。
他建立的汉阳枪炮厂,更为推翻鞑清准备了充足的武器。
他死后两年,鞑清灭亡。
比起张之洞,张志栋却是在这条世界线见证了鞑清的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