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制典 史书(1 / 2)

最新网址:www.xs</p>伴随着王荆流放大量勋贵、官员,朝堂之上多出来了不少空缺。学宫开考之后几次考试通过的学生在官场上做的很不错。

这个时候的考核难度极高,能够通过的都是精英,这些年干的很不错。

王荆在看到这个情况后,就开始任用提拔这些经学士子。

勋贵大多都是家传的知识,其中也有一些到学宫之中学习过,但是总体而言,水平高低不一。

毕竟勋贵们可以相互举荐,而举荐来的勋贵子弟虽然也是有才的,但是才干有高有低,相比起学宫选拔的就要差上不少了。

治理国家不是打打杀杀,相比起勋贵,王荆更信任那些能够治国的经学士子。大乾自从立国以来,丞相虽然也有勋贵出身的,但是这些人都精通各家学说,并不是简单的勋贵。

而之后的几位丞相都是最优秀的经学士子。甚至就连内相,虽然是皇族子弟担任但是也都是精通经学的。

伴随着朝廷支持经学,设立经学博士之位,各地名士纷纷广收门徒,经学士子越来越多,并且在朝廷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位置。

王荆这些年的做法,不对是皇室历代的做法都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从王氏立国以来,都是依法治国,不搞法不明则威不可测的操作,同时也从不使用阴谋诡计之道。

能够在朝堂之上立足的,都是聪明人。即便是用阴谋诡计赢了一局,但这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先淮时期,韩国申不害变法。其过于强调术的作用,结果就导致了君王和臣子再没有一点香火情,朝堂之上尽是蝇营狗苟,相互算计。

君王算计大臣,大臣也在算计君王,国家大事全都不干了。

王氏一族从来都没有考虑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国家朝政,他们是国君,是天子,是皇帝,天然上就占据优势和主动。只要天子不犯傻,大臣就斗不过他们。

就算是那些大臣赢了一次又如何?天子完全可以从其他方面赢回来。甚至你不喜欢这个大臣,完全可以用堂堂正正的手段来打压。

韩国玩的那一套到最后只会使众叛亲离。

就像是王氏不喜欢勋贵豪强官员大户们强占土地,一直以来都是设下了明文律法,那些勋贵豪强敢强占,直接按照大乾律去做就行了。

伴随着朝廷支持经学士子,各地学宫越发繁荣。各个学派的学者都有开堂讲学。虽然大乾已经尽可能在各地开办学宫了,但是大乾太大,即便是有皇室支持,学宫也只能开办到县城。

而且县城中的学宫书籍并不多,只有一些常见的书籍,不过基础的学习是足够用了。

虽然简陋一些,但是只要认真学习,通过考核前往郡学宫还是有很大的几率的。

当然除了县学宫外,还有另一种私人学院。这些私人学院基本上都是各学派在各自家乡开办的学院。

这些学院虽然没有国家支持,但是能被称为‘名士’的就没有简单的,他们的学问比起郡学学宫中的老师也是丝毫不差,甚至更强。

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各县城的学宫中求学,而是向各地‘名士’来求学。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样一来就是变相的在支持学宫。弟子越多,势力越大,很明显的道理。各个学派都在大力扩展各自的影响。

原本的那些豪强被朝廷狠狠抽了几耳刮子之后,也明白了朝廷的底线。同时更让他们知道了,权利的重要。

于是各地的豪强也开始派遣子孙向那些名士拜师,想要通过学宫入仕。

各地‘名士’们也正好需要这些豪强出钱出力,很容易就接受了他们。各个学派和各地豪强的结合,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天下各县的书院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

勋贵和军功贵族在这种环境下日渐衰落。

勋贵和军功贵族更喜欢以战功获得封赏,但是天下间哪有那么多的战功?没有了战功,想要升迁、获得爵位的难度就大了。

相比较而言,学宫却没有这个问题,勋贵和军功贵族们也渐渐开始被学宫所替代。

时间匆匆如流水。

大乾朝廷立国已经将近八十年,这期间绝大多数时候,天下都是承平的,诸夏难得的享受到了一段和平时期。

神都洛阳,乾元殿。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