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公安县偏厅俱寂无言。
即使冷静如关羽也十分羡慕。
敬其人,而非敬其神。
久读春秋晓喻大义的关羽是能品得出其中差别的。
后世奉关羽为神,但仍将孔明作人。
神无喜怒悲苦,人有欢憎离合。
拜神灵惟求万千事保佑,拜先贤只诉千秋兴亡事。
关羽想了一下,只觉得成了神仙之后自己恐怕要与孔明完全反过来。
神灵帝君关羽每日要面对无尽的求官求财,要前程保佑,求文章锦簇生花,甚至可能间或还会有几个重金求子的。
而军师呢?每日恐怕只需听听后辈的感谢,顺便再品品后辈带来的免费的五花八门的贡品。
关羽由衷的羡慕起来。
蒋琬倒是面无表情,毕竟早已知晓自己死讯。
这还能说啥?既然已经是孔明的左右手了,让孔明养生的时候带自己一个,很合理吧?
蒋琬选择直接躺平,白嫖军师的养生之法它不香吗?
马良同样羡慕,羡慕是因为他很难不去想,如果自己夷陵没死的话,这名单里会不会有自己的名字?
而且,街亭如果他马良应该能守住吧?
他马良可从来没有过“唱主角”这个想法。
五丈原,丞相病逝之后消息不可避免的还是传递了出去。
56岁的司马懿大喜:苦候多月不就是为了等这个?
然后追击的司马懿就在斜道口遇到了鸣鼓反旗的姜维,司马懿大惊,认为自己掉到了诸葛村夫的陷阱里,急退。
于是杨仪得以从容不迫的率军退回汉中,“死诸葛走生仲达”一时间也传为笑谈。
司马懿在后来检查丞相留下的营地时,长叹,认为村夫乃天下奇才。
丞相死了,但是之前被他按下去的暗雷才正要引爆。
那便是直至现在迷雾还没有散尽的:
魏延之死。
演义中说是魏延反叛,引兵压南郡,然后被杨仪所激,在军阵中大喊三声:
“谁敢杀我?”
后被小将马岱一刀枭首,当场毙命。】
张飞再次感觉到一丢丢不服气:
吓住司马懿的这也算是疑兵吧?为何就俺张飞不能用?而且:
“这司马懿也配称名将?”张飞甚是不屑:
不就是一味死守嘛?我上我也行!
“不会有将连防守都做不好吧?”张飞搞不懂。
刘备幽幽的将目光投了过来。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儿,刘备看向魏延,忽的想起马谡,欲言又止。
魏延则是大急,当即跪伏在地:
“日月可鉴,魏延绝无叛心!”
“若魏延叛汉,则愿当场领死,绝无怨言!”
魏延心中也是颇为委屈,于是话说的便重了点。
刘备只能上前将其拽起道:
“如此之言,文长切勿复言!”
关羽也觉得如此:
“文长知忠义,定不会如此!”
从史书角度来讲,魏延和杨仪两人,是属于典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这两人非常非常的相似。丞相曾经叹息:
“惜仪之才干,凭魏延骁勇,恨二人不平,不忍偏废。”
魏延的才能刚说过,阳溪大胜,爵位四连升。
杨仪此人也颇有才干,刘备孔明都非常认可。
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
说白了就是属于要自己当大爷,让别人当孙子的类型。
甚至两人的履历也有一点相似:
两人同出关羽手下,杨仪最初是曹操方的主簿,襄樊之战前主动投奔关羽,相谈甚欢,被关羽写信引荐给了刘备。
而且两人行事风格也跟关羽有点像:
夷陵之战前,杨仪与刘巴发生不和,刘巴当时是重臣,杨仪算以下犯上。
五次北伐前,魏延与刘琰发生冲突,刘琰乃宗亲重臣,魏延也是以下犯上。
这种性格的互相遇到后,发生矛盾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魏延因军功横行,当时所有人知道他性格,怕麻烦就“皆避之”,唯有杨仪不吃这套,于是两人就杠上了。
北伐时靠着费祎当和事佬居中调和,上面还有丞相压着,俩人才能勉强共事。
丞相死后,两人迅速势同水火。】
“二哥,原来都是你造的孽啊。”张飞幸灾乐祸。
然后被关羽斜视了一眼迅速噤声。
关羽抚须沉吟一番,还是主动道:
“文长须谨记,敬大夫爱士卒,如此方能持久。”
“否则便如我襄樊之败,乃取祸之道也。”
魏延认真记下,他现在身无寸功,自是骄矜不起来,对厅内所有人都极为恭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