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东洲金银矿(2 / 2)

“江西的新政推行如何了?”

朱高煦抬头询问亦失哈,亦失哈点头道:“已经进入尾声,江西《黄册》口数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余,比洪武二十六年增加二百余万,耕地倒是没有增加多少,不过二百余万亩,但许多冒充坡地的水田都被查出。”

“新政推新后,今年江西田赋应该能收到六百余万石。”

“哼!”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轻哼一声,此前他让江西出三百多万石定额田赋,解缙那群人总是推三阻四,现在新政推行,在降低百姓负担的情况下,反倒能征收六百余万石。

想到这里,朱高煦就不免想起死在雪中的解缙,只觉得直接冻死他实在太便宜他了。

“教令浙江布政使司及都司,严格按照《灾后标准》进行卫生清理,不然很有可能会继续爆发疫病。”

“奴婢领命……”

朱高煦吩咐,亦失哈应下照办,主仆二人合作起来倒是也十分和洽。

讨论完了浙江的事情,朱高煦这才开口说起了广西和北京的事情。

“广西的改土归流进行如何,北京迁都又如何?”

“大藤峡地形复杂,还未彻底平定,其它地方基本已经平定。”亦失哈解释道:

“广西布政司已经在丈量耕地,清查人口,估计能赶在年末将《黄册》和《鱼鳞图册》上交。”

“至于北京,大部分勋贵已经北迁,仅有魏国公府还没有。”

“另外……”

亦失哈犹豫了一下,这才说道:“今早北京有消息传来,英国公张玉薨逝,享年八十岁,陛下赐谥号忠显。”

“广西那边,陛下考虑到战事基本已经平定,因此召张辅北上守孝。”

“知道了。”听到张玉走了,朱高煦除了唏嘘外,便不再觉得有什么难受。

说到底,如果不是他南下成功,张玉估计十二年前就死了,哪里能多享受这么多年。

现在的朱高煦看得很开,燕府派的退场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

“哈密的情况如何了。”

朱高煦起身看向自己身后的地图,将目光放在了哈密上。

“驻兵一千,流配百姓两千,平安驻扎此处,用坎儿井浇灌开垦了五千余亩耕地。”

“殿下,这块地方虽然重要,但着实太贫瘠了,口粮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根本存不下粮食,想要依托这里进取西域很难成功。”

亦失哈劝解着朱高煦,朱高煦却抬手打断:

“无碍,等蒸汽机的热效率再提高,就可以运送十几台抽水机前往当地,当地的地下水资源还算丰富,浇灌十数万亩耕地不成问题。”

见朱高煦这么说,亦失哈也就不再好说什么了。

二人低头处理奏疏,大约过了两个时辰,便听到了熟悉的脚步声。

抬头看去,果然是放学回宫的朱瞻壑。

“成绩如何?”

今日是六月三十,所以朱高煦询问朱瞻壑成绩,朱瞻壑闻言只能无奈耸耸肩:“这次没考好,掉出前一百了。”

“没事,下学期加把劲就行。”朱高煦倒是对朱瞻壑的成绩不太在意,他更在意为人处世和手段。

当下看来,朱瞻壑还是太幼稚,希望日后将他下放后,他能成熟些吧。

不过等朱高煦回过神来,他又不免苦笑自己对朱瞻壑要求太高,毕竟朱瞻壑才十三岁。

他不能用自己这一世的十三岁去要求朱瞻壑,就当下来说,他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一年级的那群学弟今年出了十二个九门甲等,真是……”

朱瞻壑放下自己的书包,啧啧几声,这让朱高煦来了兴趣:“喔,比你那同窗江淮还厉害?”

朱瞻壑与江淮、郭绍的事情,朱高煦多少知道,也特意看过江淮的资料。

说实话,两个农奴出身的人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着实让人惊讶,更让人惊讶的是江淮的品德很高,把这样的人留在朱瞻壑身边,也让朱高煦有几分放心。

“厉害,这次的一年级第一名是吕宋的陆愈,听说他还是个举人,估计是江宁中学第一个举人学子。”

朱瞻壑喝了一口冰饮,爽快的说出这次一年级第一名的归属。

“举人读中学,还是吕宋出身?”

莫说朱瞻壑,便是朱高煦都觉得有些诧异。

吕宋虽然因为金银矿得到发展,但毕竟远离中原,人口也不过才二十几万。

这样的人口比例能走出一名举人已经很了不得,更别提这名举人居然还愿意继续读中学了。

“我觉得这人野心不小,估计是准备中学毕业后参与科举,夺得进士。”

朱瞻壑评价着那个陆愈的学子,同时啧啧道:“爹,你说他会不会太自信了?”

对于朱瞻壑的询问,朱高煦放下朱笔,拇指交叉:

“能考中举人,还能压下心气来学习中学知识,这样的人没有几分自信,你信吗?”

“那倒也是……”朱瞻壑点了点头,随后道:“爹,我们什么时候去北京?”

“等伱毕业,我们就准备去北京了,到时候你和弟弟们在南京继续读书,你读军校。”

“好!”听到军校,朱瞻壑便眼前一亮,朱高煦也承诺道:

“等你军校入伍学习,你爷爷说不定要北征,到时候你可以跟着你爷爷北征。”

“那更好了!”听到自己可以和自家爷爷一起北征,朱瞻壑便高兴的露出笑容。

朱高煦则是看着他的书包道:“去好好休息吧,让你娘不用等我吃饭。”

“好!”朱瞻壑起身拿起书包便走出了春和殿,在他走后不久,亦失哈这才询问道:

“殿下您的意思,七年后要对漠北出兵?”

朱瞻壑现在是中学二年级,还有三年才毕业,届时军校学习四年,第五年才入伍参军考核,算下来也就是七年后。

七年后,那是永乐二十年,但亦失哈估计自家殿下不会等到那个时候才即位,估计解决完江南的事情,就到该即位的时候了。

“差不多,最近王戎上疏,说鞑靼部和瓦剌部人口恢复的速度很快,估计七年后,马哈木就能再拉出四五万人,阿力台这边起码四万。”

“必须让他们双方消耗消耗,或者看看鞑靼部那些贵族还能不能打仗,如果他们打不了仗,把他们内迁也是一件好事。”

朱高煦评论着漠北的鞑靼和瓦剌两部,现在鞑靼是大明燕然都指挥使司,虽然听从调遣,但难免会随着实力膨胀而反噬大明。

大明有绝对的实力,但能不打仗,朱高煦还是不愿意打仗。

在铁路出现前,对漠北打仗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每打一场都是在亏本,这样的战争情况持续下去,对大明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要是有了铁路,那漠北的矿产资源就可以开发了,明军想要在当地驻扎就简单多了。

朱高煦揉了揉眉头:“现在事情太多,我爹也渐渐不管事了,担子都在我身上了。”

似乎是为了让自己放心,老头现在基本不插手六部的事情了,除了偶尔接受各国朝贡外,其他时候他都在研究自己的行宫,而他的行宫选址很有意思,就在后世颐和园、圆明园一带。

老头准备投入二百万贯修建行宫,不过考虑到国库空虚,他分为两年修建,每年投入百万贯。

对此也有朝臣弹劾,但朱高煦都把声音压下去了。

虽然他不知道郑和处理印加帝国的事情需要多久,但想到历史上西班牙也没花费多大力气就消灭了印加帝国,而郑和的诉求也不是追求消灭印加帝国,因此处理起来应该会很快。

只要郑和那边事情弄好了,大明也就不存在缺钱这一说。

当然,如果遇到好大喜功的皇帝,那就另当别说了。

这般想着,朱高煦打开了一本奏疏,而奏疏的内容让朱高煦露出笑容。

这是王瑄写来的奏疏,内容是西江镇到蛮莫驿道竣工的事情。

这条路的竣工,代表着日后明军可以依托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控制缅甸平原地区,价值不言而喻。

“传教令,都督佥事王瑄,累功拔擢左都督,授陇川伯!”

“是!”听到王瑄终于得到了伯爵的封赏,不止是朱高煦高兴,就连一旁的亦失哈也十分高兴。

王瑄在靖难的作用无法公布出来,但他对于整个靖难过程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父子三人和傅忠他们牵制沐春,那西南兵团绝对会提前出现在靖难战场上,很有可能会在淮河阻击渤海军。

历经十三年,朱高煦总算有了给王瑄封爵的机会,而伯爵只是他对这个好兄弟封赏的开始……

(本章完)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