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持续发酵,当这股风吹到整个大唐的时候,下场骂李让的人便越来越多。
一开始,只是百姓们在骂,慢慢的,各地方的官吏也开始逐渐下场。
每日都有雪花一般的折子被一骑骑快马送到长安。
要说骂得最狠的,自然是大唐各地的书生士子。
尤其以山东河北之地的士子骂得最凶。
据说山东与河北河南之地的士子,已经开始大规模聚集,准备前往长安觐见陛下,替陛下分说袒护李让一事的利与弊。
当然,这些士子究竟是自发如此,还是有心人在背后推动,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要知道此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可不止李让这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还有陇西李氏和博陵崔氏。
崔氏与李氏作为千年簪缨世家,一向以耕读传家忠君体国重视孝道来自我标榜。
但两家人结合的血脉,却生出来一个不敬祖宗杀害尊长的不肖子孙。
百姓们骂得最凶的当然是李让,但崔氏与李氏也被冠上了教子无方的名声。
李让的存在,相当于在两家人用千百年经营出来的清名之上,打上了一个永远难以洗刷的污点。
世家门阀虽然是利益共同体,但也不是铁板一块。
崔氏与李氏爆出如此丑事,其他氏族表面上声援,但暗中落井下石者也不在少数。
但奇怪的是,对于这件事情,李世民这个当皇帝的却始终未曾发表任何意见。
此次李让并非只是杀一个人那么简单。
他杀的是他自己的娘舅,这是大不孝。
孝这个字,是大唐维持统治的根本所在。
李让此举无异于是在消耗大唐的立国之本。
所以李世民始终不做回应的冷处理方式,也切切实实的寒了许多忠臣孝子的心。
而李让这个处在漩涡中心的正主,更是凭空失踪了一样,已经连续半个月未曾在长安或者太平村露面。
李世民装聋作哑,正主李让失踪。
民间难免议论纷纷,有人猜测陛下这是铁了心要袒护李让这个大唐新贵,也有人说李让被骂得已经逃出长安境内避难。
终于,在流言喧嚣了足足半个月之后,陇西李氏和博陵崔氏出面了。
两家联合发表了一个声明。
先是对天下百姓表现出诚恳的认错态度,承认了他们教子无方的过错。
随后宣布了对于李让的处理方式。
陇西李氏将李让的父亲李钦逐出族谱,博陵崔氏也将李让的母亲崔婕也逐出了族谱。
并对外宣布,两家永远不予承认李让为李氏与崔氏子孙。
同时,两家联合将一份状告李让杀害娘舅的状纸送到了雍州府,要求雍州府依照国法,将李让缉拿归案。
而雍州府衙也在李世民的授意下,收下了崔氏联合李氏送过来的状纸。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百姓的骂声继续,李让依旧躲在皇宫养伤。
唯一不同的是,骂崔氏和李氏的声音,在两家的联合声明告示天下之后,就变成了大义灭亲的赞扬声。
“啧啧,好一个大义灭亲!”
甘露殿内,李世民和李让相对而坐,中间的案几上摆放着一张檄文。
檄文上的内容,赫然正是崔氏与李氏联合发表将李让一家三口逐出家族,并追究其杀害娘舅的声明。
听着李世民语气里的揶揄之色,李让并无半分心绪波动。
李氏和崔氏的檄文,在李让看来,就是一张用来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而已。
且不说崔氏与李氏并未养育过李让,更没有教导过李让。
就算他们对于李让真的有养育教导之恩,叛出这样的家族,李让也不会有半分心理压力。
还是那句话,他是人,没有和禽兽攀亲戚的癖好。
见李让不为所动,李世民脸上顿时露出意兴阑珊之色,也不再继续自讨没趣。
沉吟片刻之后,李世民的神色认真起来。
“李小子,舆论发酵到现在这个地步,即便是朕也没办法轻易扭转民间对你的风评了,你确定还不收网吗?”
李让微微一笑道:“不急,正所谓欲让其亡,先令其狂,现在李氏和崔氏不是立大义灭亲的人设吗,陛下不妨再让人推波助澜一番,站得越高,摔下来才能死无全尸嘛。”
李让用最平淡的语气说出了最狠毒的话,听得李世民心里不由得有些忧虑。
现在整个大唐对于李让都是一片骂声,李氏和崔氏更是亲自下场追责李让。
他实在是有些担心李让弄巧成拙。
看着李世民眼中闪过的疑虑之色,李让不由得出言宽慰道:“陛下放心,臣心里有数的,再怎么样,臣也不会拿自己的名声和前途开玩笑。”
“也罢,那就再等几天。”
李世民定了定神,心智重新坚定起来。
一个十八岁的少年,遭受了天下人的唾弃之后,尚且还能安坐,倒是显得他这个帝王有些沉不住气了。
李让微微颔首,笑道:“快了,陛下不妨准备一下,这场戏,咱们还是亲自去陇右看才精彩。”
“好,便依你所言,朕再去给崔氏和李氏添把火。”
李世民重重点头,随即起身大步流星的出了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