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情他们这些人一个个在这里急得抓头挠耳,而人家高中第一的榜首倒是在自己的住处岿然不动,只等待官差上门报喜。
就冲这份气度和定力,要不怎么说人家能考中会元呢!
只是在这些考生的啧啧称奇中,却有一名考生眼中闪过一丝阴狠,用只有自己一个人听得到的声音恨声说道:“左初,当真以为没人知道你的底细吗?”
……
会试过后便是殿试,由会试中高中的三百名贡士去下邳行宫应试,只考策论一门,由朝廷以时务出题,考生以策文作答。
殿试只考一天,黎明开考,暮时交卷,一样经过弥封和誊录后,交由八名考官轮流阅卷,各加“○”、“△”、“╲”、“1”、“x”五中标记,得“○”最多者为佳卷,最终选十份“○”最多的卷子送呈尚书令萧恪,由他代年幼的天子定下本届科举考试的前三名。
至于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则直接根据这些考生考卷上的标记数量来定夺,人数方面是二甲五十人,三甲二百五十人。
不过中书令王淳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殿试的考卷应只弥封而不誊录,可以借此机会查看考生的书法,因为字如其人,见字见其行,从一名考生的书法可以大致看出其品性如何。
一个书法优美的考生品性往往差不到哪里去,相反,一个考生若是字迹潦草,说明他为人心浮气躁,难堪大用。
但萧恪却不以为然,毕竟后世最常用的宋体字,据说不就是大奸臣秦桧所创吗?难道也能说字如其吗人?
而且他太清楚王淳打的什么主意了,一旦不誊录这些考生的考卷,以他们真正的字迹去交由考官评阅,这些世家大族就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了,只怕到时候不分左右榜的一甲和二甲都是清一色的世家子弟。
而进士和进士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进士和举人的差距都大,往往他们的进士等级已经决定了他们将来在官途上的下限和上限。
一甲进士只有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合成“三鼎甲”,称为“赐进士及第”,其中状元可以马上授予六品京官,榜眼和探花可以安排七品京官。
而二甲进士称为“进士出身”,名次靠前者可以以试用主事的身份在六部行走,试用期结束之后若是获得本部长官认可即可失授。而名次看后者,只能跟三甲进士一样,没有什么机会留在京中任职,大多外放为县令。
三甲进士约占进士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称为“同进士出身”,基本都是外放为县令,若是没有空缺,只能在吏部登记候补,待有空缺再补用为官。
因此,若是让世家大族垄断了一甲和二甲进士,只怕整个朝堂又再一次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而那些寒门子弟只能外放为官,难有出头之日,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
所以说,他是绝不会容许这种事情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