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我的孩子呢?没怀孕?(1 / 2)

最新网址:www.xs</p>"就这样!微臣有个想法。"

"把士兵们的家人全接到蒙古来,免费分给他们田地。"

"虽然……草原上没啥肥沃的地能种,但他们可以靠放牧过日子。"

朱棣听了,点点头。

蒙古草原,地方大,人少。

才几百万人,而大明朝,人口数千万呢!

想到这儿,朱棣点了头,说:"行!那朕这就下旨意!"

……

几天后,各地的卫所都收到了命令。

十万大军带着各自家人,总共三十万人,慢慢往蒙古出发!

同时,这时候修铁路的速度慢下来了。

昆仑奴不需要那么多了。

朱寿索性让昆仑奴去修城墙。

在已经占了的地方,重新建五座城!

离隧道十里外,建个小城,以后主要搞采矿。

毕竟,离山这么近,这里除了石头,煤也不少。

边境建个瓮城,做军事指挥部。

其他三座城,四面八方各一座!

围着这四座城,慢慢往外扩展,一点点把蒙古吃掉!

除了士兵的家属,朱棣还下令,从国子监调些人来,全国招五千教书先生,一起到草原。

每座城,建十个私塾。

另外,偏远地方也要建学校,免费教书。

教他们汉字。

朱寿打算,一年内让蒙古小孩上学的比例到一半。

等这批孩子长大了,局面就稳了。

一个月后,汉族移民络绎不绝。

现在,草原上的汉族移民已经超过五十万了!

当然,里面有十万是兵。

朝廷开始向蒙古收税。

还是按大明的规矩,收十分之一。

三个月后,学校都建好了,蒙古的小孩开始上学。

上学,是硬性要求。

小孩子必须学习!

让朱寿意外的是,他原计划上学比例到一半就行。

没想到,竟然高达惊人的百分之七十!

现在,大明管的这片,总共有三百万人,未成年人有五十万。

这五十万人里,大多数已经开始受教育了。

不过,大明派来了五千教书先生。

一个先生教十个孩子,太浪费了。

一个先生教三十个,还绰绰有余。

于是,朱寿又下令,在蒙古建成人学校,还是免费教育。

教他们认字读书啥的。

计划是一年后,让蒙古的识字率达到百分之十就好。

毕竟现在还是农耕社会,还没完全进入工业时代。

所以,教人认字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思想教育,教他们爱国家,教他们汉文化等等。

为此,朱寿甚至建议改历史书。

当然,也不能改得太离谱。

只要让蒙古人觉得,他们也是炎黄子孙!也是华夏民族就好!

不过,朱寿还留了个小心思。

他说所有黄种人都是炎黄子孙!

为啥这样做?

因为,朱寿能预见到下一步。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