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声音很淡,却很是有穿透力,在空旷安静的文德殿里很是清亮。
细细听去,皇帝的声音里似乎并没有什么情绪,但这却让人忍不住联想。
大殿侧方一直静静侍候的老太监上前一步,他深知宫里的规矩,说多错多,没有胡乱说话。
“小奴不知朝政,不敢胡言。”
“彭!”
“那富弼贵为宰辅大相公,位列文武群臣之首,他敢劝谏立嗣?他居然敢劝谏立嗣啊!”
这位一直以来都温和良善的仁宗皇帝猛然的拍了拍御案,脸色涨红,望上去满是愤怒。
显然,他也不需要老太监说些什么。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一瞬间,文德殿里的太监和侍卫全部恭敬下拜,一个个低着头不敢说话。
“哼!我那孩子才去世不到三年,宰辅就劝谏立嗣,好啊!好啊!太好了!”
“孔圣之父七十从心方生孔圣,富弼那个老东西是不是以为我不能再生了?”
“彭!”
赵祯又狠狠的砸了砸御案,既是愤怒,又是怨怼。
既怒富弼提立嗣的事情,愤怒富弼对自己的不理解,也怒苍天不公。
他其实也清楚自己不太可能有皇子了,但心底实在是不甘心。
早年间,他也有好几个子嗣,但皇子愣是一个也没有长大,最大的那个皇子也在三年之前薨逝。
赵祯心里很是不解,也怨念苍天不公。
为什么,为什么活不下来?
早些年,一连几个皇子都没有活长大,慢慢的流言蜚语也就起来,天下臣民心里面也不禁动荡担忧,害怕再现烛光斧影的事情。
为此,在当年的宰辅大相公吕夷简的建议下,他将几个宗室子弟召入宫中培养,以此削减群臣的担忧之心。
事实证明,那几个宗室子弟被培养后确实安定了群臣之心,一切似乎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按照赵祯的想法,那几个宗室子弟仅仅是为了平息一下朝堂不安定的情况,真正继承皇位的肯定是自己的儿子,几个宗室子弟最多辅佐。
这其实也是大周朝一惯的做法,召集培养的宗室子弟将来是新帝的重要助力,本身其实也仅仅是按照亲王的培养方式培养,谁也没有想过真让那些人继位。
这也是赵祯培养的几位“继承人”里居然有赵宗全这个太祖血脉的缘故。
当年太祖太宗烛光斧影,致使大周朝一直有一些特殊的政治隐患,赵祯选一个太祖血脉培养,主要就是希望善待太祖血脉,让太祖后嗣至少有个亲王的位置,从而慢慢淡化这种影响。
在赵祯的心里,从来没有想过将皇位传给特意培养的这几位宗室子弟。-
然而,天不遂人愿,自十一年前小皇子降世,他居然真的没再有皇子!
十一年啊!
这也就罢了,谁能想到那孩子都健康活到八岁了,却暴毙而亡?
这难道不是苍天的戏耍吗?
国无储君,如失栋梁。
赵祯也到了天命之年,古来皇帝数百,活到六十岁以上的也不过两手之数,群臣的内心自然也动荡起来。
而且,知天命的年纪想要再有皇子,难度真的太大了。
也就是说,当今皇帝极有可能真的无后,皇位将流落旁支。
如此一来,当初召入皇宫培养的那几个宗室子弟自然有了些许早些年没有的心思。
其中,早年入宫培养的五位宗室子弟里,一位早亡,两位被封亲王,也即是邕王和兖王,一位是当朝大宗正,一位是太祖血脉赵宗全,为人谨小慎微,在汴京也没有根基,目前在禹州当团练使,早已退出宗室之争。
如此一看,江山基本上就是在邕王和兖王里争夺,不少按耐不住的大臣慢慢也就有了站队靠边的意思,立嗣的事情也慢慢被臣子暗中提及。
不过。这事涉及皇位争夺,谁也不敢乱开头说些什么。
所以,立嗣的事情算是君臣之间独有的默契,谁都不提。
偏偏,这一次,宰辅大相公富弼将这事又提了出来,且无人出面驳斥.......
这意味着,这是文武群臣都默许的事情。
赵祯心里很是悲凉,压力也很大,文武齐心默许,自开国以来都未有吧?
一群无君无父的混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