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不像私生子啊(2 / 2)

他还记得去年自己还和陈恺歌一起骂韩平呢,结果转眼间,这小子叛变了不说,还和韩平搭上了关系。

真是不当人子啊!

想到这里,田状状装作随口一问,“恺歌,韩导的电影既然入围了,会不会去柏林呢?”

“当然会了,这可是和全世界电影精英交流的好机会,韩导又怎么会错过。”陈恺歌不假思索道。

田状状又问:“韩导会带着整个剧组去柏林吗?”

“韩导说了,厂里经费紧张,负担不起那么多人。”这回换做张义谋来回答,就比如他在燕影厂的师傅就挺想去,可惜师傅有另一部电影要拍,只能遗憾错过。

“果然。”

田状状都快压不住嘴角了,他说:“恺歌,义谋,你们不要灰心丧气,也不要怨恨韩导。你们还年轻,以后自己拍了电影,未尝没有去欧洲参加三大电影的机会。”

“田哥说得对,这回去不了还有下次。”

“最重要的是学到了知识。”

“名利只是过眼云烟。”

“不要灰心丧气。”

其他人闻言,马上醒悟过来,跟着田状状一起安慰两人。

陈恺歌哭笑不得,“你们安慰我俩干嘛。”

“这……”

众人面面相觑,为什么安慰你俩,心里没数吗?

张义谋扫视一圈众人,心里已经明白过来:“其实韩导已经邀请了我俩去柏林。”

“什么?”

众人大惊。

陈恺歌点点头,“没错。我们只是一直没说而已。”

田状状等人一时之间有些茫然,电影入围柏林电影节也就罢了,结果现在这两人告诉他,韩平导演亲自邀请他们和剧组一起去柏林?

这……这谁能接受啊!

凭什么啊!

韩平为什么对他们这么好,年龄差距这么大,也不可能是私生子啊!

不少人心里都想不通,想不通啊!

此时,韩平正在和朱霖逛友谊商店。

他马上就要去柏林参加电影节,身上没有套说得过去的西装也不行。

韩平本人其实不介意,奈何领导们希望他穿着正式一些。

用领导的话来说,华夏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了,和过去不同了,方方面面都在同世界接轨。

话都说到这,韩平还能说什么,只能按照上面说的来。

于是乎,便有了他和朱霖这次友谊商店之行。

友谊商店是物资供应短缺时代的特殊产物。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就有了专为特权阶层和外国人服务的“小白桦商店”。在一切向“苏联老大哥”看齐的年代,咱们国家也把这种“特供制度”学了回来。

从1951年起,在国内的几个大城市中就陆续出现了一些高级国营消费品店。这些商店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了友谊商店,作为与外国来宾共建友谊的象征。

1979年,为了方便物资进口、扩大经营范围,国内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这让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外汇。

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实行统一的人民币市场,外汇是禁止在国内流通的。因此,为了方便外籍人士在华消费,国内开始发行了专为外籍人士设计的“外汇券”。

从那时起,人民币与外汇券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双货币制度”形成了。很多外国人当时都管外汇券叫“旅游货币”。

这种兑换券与人民币等值,共有7种面额9种版别,分别为1979年版的壹佰圆、伍拾圆、拾圆、伍圆、壹圆、伍角、壹角券。

根据相关规定,外籍人士在入境时,需将所持外币在国内银行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

当时,因为用外汇券可以买到用人民币无法买到的紧缺商品,所以外汇券被认为是“特权”货币。

渐渐地,有人从海外亲友那里得到一些外汇券,或者把手头外汇卖给国家,会返还一定数额的外汇券。在这种背景下,友谊商店开始有限制地向老百姓开放,外汇券则成为人们进入“友谊”的特殊通行证。

恰巧,韩平手里就有不少外汇。

两人来到友谊商店后,直奔服装区。

说起来,八十年代初期,无论城市和农村,大部分人的着装,都是自己扯点料子,拿到裁缝去做的,虽然款式不是那么新颖,但穿上还是很合体,毕竟是量体裁衣。

最先进入我国的一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做衬衫很受欢迎。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做整件衬衫比较昂贵,曾一度流行一段假领子(衬领)。说白了就是无袖短身,只是为了去突出一个衬衫的领子。能拥有一二件穿在身上,自我感觉也算有头有脸了。

随后,又兴起一段“港衫”热。大概来自香江那边,纱质的面料,很轻快,夏天穿在身上也不粘身,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一种“恤衫”,只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名堂。

至于西装……其实要到八十年代末,西装热来潮。

换一种说法,眼下友谊商店里买西装的国人并不多,买的也多是在燕京旅游和出差的华侨。

加入书签